“拧了34年螺丝,才明白真正的工匠是耐得住寂寞的坚守。”全国劳模伍炳敬的这句话,让一群曾抱怨实训枯燥的技校生主动加练至深夜。这正是工匠精神“基因化”的缩影——它超越技术层面,成为职业信仰。而实现这一目标,需构建三层育人生态:
1. 精神引领:劳模成为“活的教科书”
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定期开展“劳模工匠进校园”活动,邀请如燃气抢修零事故纪录保持者林小江、智能交通技术革新者张光严等分享故事。
关键策略:用细节唤醒共鸣。张光严展示修改37版的方案图纸,传递“创新是反复淬炼”的价值观。
2. 实践渗透:工作室制的“匠人孵化”
校企共建“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”(如陈伟霖大师工作室),采用“一核二元三师”模式:
“一核” :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;
“二元” :学校与企业双主体;
“三师” :专业导师教技术、思政导师塑品格、企业导师传经验。
3. 价值外化:从“技能持有者”到“精神传递者”
世界技能大赛铜牌得主李华涛在小学演讲时说道:“你们的热爱可能是画画或编程,但坚持会让它发光。”——这体现工匠精神的代际传承。
结语:工匠精神不是口号,而是“行动哲学”。当学生将技术视为生命尊严的延伸,职业教育便完成了最深刻的使命。